直击幸福现场查看《 博天堂百家乐》 点击这里查看《》
直击幸福现场查看《 博天堂百家乐》 点击这里查看《》
4月13日,国常会传来大消息,要降准了!
利好!国常会发声
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
据《新闻联播》消息,4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助力稳定经济基本盘和保障改善民生;决定进一步加大出口退税等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外贸平稳发展;确定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措施,引导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
会议决定,针对当前形势变化,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率,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给大家列出几个重点,其中有三招:降准、加大出口退税、部署促进消费。
1、要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消费恢复发展。抓紧把已出台的特困行业纾困政策落实到位,稳住更多消费服务市场主体。做好基本消费品保供稳价,保障物流畅通。
2、要扩大重点领域消费。促进医疗健康、养老、托育等消费,支持社会力量补服务供给短板。
3、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各地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的逐步增加增量指标。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
4、引导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等向农村延伸,推动品牌品质消费进农村。
5、对加工贸易企业在实行出口产品征退税率一致政策后应退未退的税额,允许转入进项税额抵扣增值税。将出口信保赔款视为收汇,予以办理退税。
6、加快退税进度,实行全程网上办,将退税办理时间由平均7个工作日压缩至6个工作日内。
7、针对当前形势变化,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率,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TIPS:如何理解降低大型银行拨备率?
“拨备率”相关的指标包括贷款拨备率(拨备/贷款)和拨备覆盖率(拨备/不良贷款)两种。
降低贷款拨备率的方式包括:
1)减少提取贷款拨备,释放净利润,增加资本,影响正面;
2)增加核销,不影响净利润,但能够降低不良率,提高拨备覆盖率,释放信贷额度,影响正面;
降低拨备覆盖率的方式包括:
1)减少提取贷款拨备,释放净利润,增加资本,影响正面;
2)鼓励银行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允许不良生成率提高,影响偏负面。
为什么要降准?
3月以来,降准降息的预期一直存在,主要因为俄乌冲突、股市波动、地产疲软、多地疫情反复、金融委表态货币政策主动应对等。近期主要促进降准的原因是,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冲击较大,需要稳增长加码。
今年一季度银行负债端压力有所上升,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上升较快,主要由于信贷“靠前发力”叠加资金面偏紧。业界认为,降准主要是为了释放流动性、缓解银行负债端压力、增加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
从最近几年的经验来看,在国常会提出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后,央行通常会在一周之内响应实施。例如,2020年3月10日(周二)召开的国常会要求,抓紧出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措施,并额外加大对股份制银行的降准力度,促进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支持。3月13日(周五)央行即宣布了相关的降准措施。再如,2020年3月31日(周二)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进一步实施对中小银行的定向降准,引导中小银行将获得的全部资金,以优惠利率向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扩大对涉农、外贸和受疫情影响较重产业的信贷投放。因此,此次降准如落地,可能本周五就会有相关措施宣布。
还会降息吗?
市场关心的是,除了降准,还会降息吗?
一方面,从历史上看,“双降”的情况发生过,最近一次是在2020年4月。
具体看,2008年10月15日降准落地,15天后,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调降;2008年12月5日降准落地,18天后,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调降;2019年9月16日降准落地,4天后,1年期LPR调降;2020年4月15日,央行降准降息同时落地;2021年12月15日降准落地,5天后,降息落地。
另一方面,当前实施“双降”存在必要性。
在业内人士看来,利来国际最给力,近期国际国内环境出现一些超预期变化,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稳住经济基本盘已是当务之急,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适时加力更显迫切。理论上,降准降息均在工具箱中,进一步运用皆有可能。
但与此同时,在中美经济与政策背离加重的情况下,中美利差倒挂,汇率波动及跨境资金流动加大,货币政策面临平衡内外部均衡的挑战。
人民银行此前指出,在开放宏观格局下,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还需把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协调好本外币政策。但也明确,当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产生矛盾时,作为以内需为主的大国经济体,应以内部均衡为主同时兼顾外部均衡,找到最优的平衡点。
分析人士指出,国常会明确部署降准,凸显了稳增长的政策主线,也是对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的彰显。这有助于打消对货币政策取向的担忧,但不能说明海外形势变化不会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造成任何影响,毕竟平衡的难题是客观存在的。
目前看,机构对于进一步降息的看法分化。
认为可能降息的机构不少,理由主要是“稳增长”。如中信证券研报称,降准短期内或将落地,同时不排除“双降”的可能。
粤开证券报告称,当前中美实际利差仍有一定缓冲空间,且中国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仍较景气,都极大缓解了货币政策受到的外部压力。短期内我国货币政策仍将坚持“以我为主”,对冲经济下行压力,降准降息仍有空间。
也有机构认为降息可能性有所下降,理由主要是“兼顾外部平衡”。如广发证券研报称,当前国内货币政策在发力稳增长的同时,也需兼顾外部平衡,继续下调MLF和逆回购利率的可能性有所下降。
光大证券最近发布的一份研报表示,历史上,在内外平衡压力增大期间,央行基本未动用过政策利率工具,更多是通过数量型工具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综合考虑稳增长和平衡内外部均衡的问题,财信研究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加力或为主导。理由在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决定货币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健偏宽松的总基调。
研究人士指出,当前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大格局未变,降息与否取决于经济表现。
有机构称,考虑到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逻辑上来看降息仍有可能性,毕竟从历史上观察,降准后是否降息,核心在于经济基本面怎么样。
综合看,“降息”依然是政策可选项,可能性无法排除,但概率要小于降准。
对于权益资产来说,海通证券研报指出,未来国内资产价格主要还是看我们自己的政策。“只要走正确的路,就没什么可怕的。”